首页 高三英语周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新课标II卷作文解题指导(2020-2023)

高三英语周报 162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新课标II卷作文解题指导(2020-2023)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高考语文答案
    2、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
    3、2024高考语文试卷
    4、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作文
    5、2024高考课标2语文作文分析
    6、2024高考作文新课标二卷
    7、2024语文新高考二作文
    8、2024新课标二卷语文作文题目
    9、2024新课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10、202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
©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十)(150分钟15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应用性。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利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9》:②考查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能力(题19);③考查写作实用类文章的能力(题22)。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4、9、12、204本卷测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当然是审美性,但在中国诗歌发轫期,审美性并不是诗歌的第一属性。到了文学自觉时期,诗歌具备多重属性,交际性得到进一步突显。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语言的一般功能,即交际功能,因而交际功能是诗歌本身的属性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功能的产生与诗歌的起源是封同步的。《国语·周语》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晋语·厉公》云:“在列者献诗。”献诗绝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作为外交场合的赞颂之词,或者为了表达某种政治诉求,或者为了缓和某种交际关系,或者引用诗歌作为自己某种观,点的佐证。到了汉代,献诗这种传统被赋文作者继承,演变为献赋。献赋也大多出于功利目的。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献诗、献赋逐渐形成一个传统,该传统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人交际的特有方式,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某种文字的形式(包括诗歌)表达贽见,求官、问学等诉求,或将自己的作品进献给所求之人。东汉末三国初,王粲、曹植等人创作了较多的赠人之作,这些赠人之作具有较强的交际性。此后,文人之间互相赠诗成线为常态。到了唐宋,尤其宋元祐之后,诗歌的交际功能越发显著,诗歌也成为文人之间情感交流、戏谑取乐、人情往来的基本的、常用的工具。例如唐代举子为了博得一第将自己时得意的诗歌汇集起来进献给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获取功名的权贵名流,而很多人的确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高第。另有一些人直接向皇帝献诗、献赋。如杜甫献《三大礼赋》于唐玄宗,后被授官;北宋周邦彦献《汴京赋》于宋神宗,被授予太学正之职。甚至有一些人通过献诗赋获得重用。也正是基于献诗、献赋的传统,在高位者也常乐于发现拔擢有才之士。他们对献诗、献赋之人,常常给予礼遇,而不以普通千弼者视受献诗,献赋传统的影响,文人在诗歌创作中进一步将献诗的范围拓辰,除了具有109【23·JD·语文-09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