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年级英语周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二)(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
九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二)(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明清时期,地方官在处理民间诉讼时,普遍倡导“情息讼”,告诫百姓“毋得动辄兴词讼”;争讼一般交由家族内部自行调解,难以解决的最后才交给官府裁决。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家思想影响司法实践B.宗族势力决定着治理成效C.民间诉讼扰乱地方秩序D.官府与宗族职能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由材料“告诫百姓‘毋得动辄兴词讼’”“争讼一般交由家族内部自行调解,难以解决的最后才交给官府裁决”可知官方倡导民众要谦和待人,做事要隐忍,不要轻易挑起争端,并利用基层宗族力量解决争端,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和渗透,故选A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间诉讼会对地方稳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扰乱”过于夸大民间诉讼的影响,排除C项;“趋于一致”表述错误,官府与宗族的职能各不相同,排除D项。21.乾嘉时期的诗人袁枚曾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据此可知袁枚A.主张恢复分封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主张否定君主制D.具有民本主义政治观【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袁枚主张“有公天下之心”实施分封制可以有效治国,“有私天下之心”实施分封制导致国家动乱,这表明袁枚认为统治者心存“天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且要重视百姓的作用,这体现了民本主义政治观,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袁枚认为怀着“公天下”之心实施分封制可以有效治理国家,但怀着“私天下”之心实施分封制会导致国家动乱,并不是主张恢复分封制,排除A项;袁枚是乾嘉时期学者,此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传入中国,材料也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中仅反映了“公心”和“私心”会导致分封制的效果不同,希望统治者怀有“公心”,没有否定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C项。22.康熙年间移民四川开州的唐氏恐族谱“日久紊乱,无从考查”,于乾隆年间派人回老家湖南零陵县抄族谱,后战乱导致族谱丢失,同治十年(1871年),复重修;移民万县的余氏后人余文榜常忧谱牒失传,将先代世系拟成草本流传后人。移民重视修族谱反映了A.族谱承载着移民的原乡情结B.移民在迁入地生活困难C.移民安土重迁观念日渐淡薄D.对家族后人的美好期许【答案】A【解析】据材料“于乾隆年间派人回老家湖南零陵县抄族谱,后战乱导致族谱丢失,同治十年(1871年),复重修;移民万县的余氏后人余文榜常忧谱牒失传,将先代世系拟成草本流传后人”,可知清朝移民重视修族谱,说明移民深受宗法观念影响,具有较浓厚的乡土情结,通过修族谱承载自己的思乡之情,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移民的精神追求,无法得知其生活情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移民安土重迁观念浓厚,排除C项;移民修族谱主要是担心“日久紊乱,无从考查”,并没有特别强调对家族后人的期许,排除D项。23.明清时期,以关帝、观音、文昌君(文昌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土人功名禄位之神)信仰为民间三大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儒学世俗化趋势明显B.百姓普遍信仰陆王心学C.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D.“三教合一”基本完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可知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有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说明儒学世俗化趋势加强,故选A项。“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统治者的行为,无法得知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三教合一”发生在隋唐时期,宋朝时理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后成为官方哲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4.清朝学者戴震认为,“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一人之欲,天下人之所同欲也”。他给“仁”所下的定义是:“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仁者能达到“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是也”。这一观点A.受到理学义利观的影响B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C.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情怀D.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答案】C·58·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