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英语周报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9.C材料指出,“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这反映了唐朝对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包容,他们“在唐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主要是由于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唐朝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发展变化,新设宾贡科,还反映了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在唐朝内地生活的感觉,排除B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唐朝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还反映了唐朝与外国人的交流,排除D项。10.A从材料中看,唐太宗时期的御史大夫能参与朝政,还可以担任三省官员,这有利于御史大夫更好监督政府行政,提高监察效能,故选A项。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削弱士族特权,排除B项;唐代通过三省六部制确立众相体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大夫职位的变化,排除C项;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11.A根据材料“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三十五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可知,唐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是否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唐朝时期官员的选任制度依然以科举制为主,故排除D项。12.C材料反映出在历经近三百年的交锋、争论后,三教文化之间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态势,佛学界对儒道文化的吸收尤为突出。在胡汉文化争论与交融、冲突与整合的关系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差异减小,思想上逐步趋同,这为隋唐的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故选C项,并排除D项。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占主导,传统伦理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释道三教融通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三教的对立、冲突,排除B项。13.C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边塞诗的风格不同,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透露出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的氛围,体现了晚唐时期逐渐衰落的社会环境,说明文学风格折射出社会环境变迁,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了边塞诗的风格转变,故全景再现社会真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边塞诗风格的变化与思想演进无关,排除B项;宋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逐渐世俗化,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而一复其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者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族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认识到民和劳工的重要作用,这影响了他之后思想发展的方向,利于促进五四以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和传播,故选B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只是有利于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故排除A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潮,故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经严格的考试而委任”“可以对皇帝进行评议和进谏”“上对下‘仁爱’,下对上尊敬和顺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来推动社会启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6.B根据材料“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故选B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2309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