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5

2024年1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济南市高三期末考试历史
    2、2024济南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
    3、山东省济南市2024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
    4、2024济南高三期末考试历史
    5、2024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历史
    6、山东省济南市2024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2024济南市高三期末考试历史
    8、济南2024高三3月历史
    9、2024济南高三四月联考历史
    10、2024年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解析:1.B由材料中“展现了三星堆文明独具特色的信仰和审美”和“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密切联系”可知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故选B。2.A根据材料“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量”可知,由于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中国人重视亲族和血缘,故选A。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排除C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3.B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弱,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即“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诸侯之间矛盾尖锐,排除A。C、D两项说法错误。4.DA、B、C项分别为道家、法家、墨家的主张。5.C由材料可知秦孝公、秦惠王等秦国国君重视引进各国人才,增强了秦的综合国力,故选C。材料只说到秦国对人才的重视,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人才流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D两项。6.D材料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适用于不同的时期,故选D项。7.D由材料中“景帝只得‘默然而沮’”汉武帝时“丞相府客馆丘虚(墟)而已”可知,汉武帝时,专制皇权有所加强,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频繁换相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8.B由材料中“无事则收其庸”“凡庸、调之物”可知,该项制度是租庸调制,其中以庸代役的做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故选B。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C、D项与材料无关。9.A由材料“尊李耳为祖却以儒学为主”“精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等表述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故选A。儒学是受到来自佛道的挑战和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C。B、D两项并非材料主旨。10.A由材料“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可知,宋初的治国方针为崇文抑武、以文治国,故选A,排除D。B、C与材料无关,排除。11.B由材料“辽代墓葬”“茶道工具”“包括碾茶、煎茶诸环节在内的完整的备茶过程”等关键信息可知,契丹民族受到了中原饮茶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B。A、D材料无从体现。C项“领先全国”,无对比则不成立。12.D由图可知,唐至金及南宋,北方人口密度总体下降,南方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选D。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3.A由材料“他们在著作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故选A。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14.C由材料乾隆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最终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可知当时统治者天潮上国意识根深蒂固,故选C。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5.C由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故选C。A、D不能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16.B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作者旨在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7.A由材料“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可知该条约内容为协定关税,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所攫取的特权,故选A。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是左宗棠发兵新疆的战果,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18.C由材料“1895年”和报道内容可知是甲午战后对败于日本的反思。材料未体现不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排除A。B、D两项说法错误。19.B由材料“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可知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故选B。A、C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维新派力量的发展,排除D。20.D由材料可知这一局面指的是东南互保运动。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存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权力的扩张,故选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清政府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21.C在晚清革命与立宪的各种书刊宣传之下,人们鼓起勇气参加革命,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即思想动员助推革命运动的爆发,故选C。梁启超是立宪派,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2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