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8月)生物答案

55

安徽省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8月)生物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第二次月考(期中)试卷生物
    2、2024安徽省高三五校联考生物
    3、安徽省2024年生物会考试卷
    4、2024安徽省生物试卷
    5、2024年安徽卷生物
    6、2024安徽高考生物
    7、2024年安徽省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8、2024年安徽省高二会考生物试卷
    9、2024安徽省高二会考生物试卷
    10、安徽省2024生物会考试卷
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图示中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D错误。19.D【解析】因Z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A正确;从图中所示推测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B正确;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C正确;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同一营养级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及种间竞争等内源性或外源性等因素,D错误。20.D【解析】因乙分裂过程染色体畸变只发生一次,现其中一个精子丙含性染色体X和Y,说明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X和Y没有分开,减I异常,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染色体数分别为5、3、3,A正确;同源染色体X和Y没有分开,B也正确;若乙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每条染色体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共8条;若发生交叉互换,一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可能多于8条,C正确;因X和Y未分离,着丝粒分开前,产生丙的次级精母细胞共五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至少有1个核DNA被标记,故至少有5个,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21.(12分)(1)二和第三化学(2)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方便环境容纳量(3)次生速度和方向结构和功能(4)打破大熊猫种群的地理隔离,促进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繁衍(2分)(5)直接和间接(6)ABC(2分)【解析】(1)根据题意,大熊猫既以木竹、箭竹等植物为食,也会取食竹鼠,因此大熊猫的营养级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不同,可以是第二或第三营养级;因分泌物是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2)与传统的标志重捕法相比,用红外触发相机具有“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方便”的优点;从种群增长规律的角度看,种群由于受到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会有环境容纳量,因此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扩大环境容纳量,即增加食物等资源,扩大其生存空间。(3)因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原来的土壤中有各种植物的种子或植物体,因此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一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最终要看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否保持相对稳定。(4)生态廊道的建设对恢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意义是打破大熊猫种群的地理隔离,促进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繁衍。【高三生物学·参考答案第4页(共7页)】·25-06C·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