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一英语周报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一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答案

高一英语周报 16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一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答案
    2、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3月联合语文试题
    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高二语文
    4、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6月
    5、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高二10月份联合考试
    6、2023-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3月份
    7、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高二6月份
    8、2023-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6月份语文
    9、2023-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语文
    10、2023-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9月份
2025届·第五辑重点中学、教育强区考向考情信息卷语文(一)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4-25高三上·广东汕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简言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王国维的《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辞证明《史记》记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情势有关。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批评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由此引发古史大讨论,一度形成声势浩大的“疑古派”。顾颉刚借用西方从神话史诗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国上古史,认为古史是后人不断构造出来的。这些意见有西方“科学”背景,对中国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的观念盛行。有鉴于此,王国维希望从二重证据法的微观考证中衍生出宏观论题:古史是可证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古史,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方法。但学界中也有异议。李幼蒸对王国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论断提出批评:“如按‘不能证伪,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其实王氏此话是有个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是为了“古史新证”,用证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杀”,他曾说:“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证伪,则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杀。因为疑古派对于古书古史的态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认为晚作,抹杀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证明之日”。(摘编自李锐《“二重证据法”界定及规则探析》)材料二:顾颉刚的层累说强调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虚构、想象甚至是编造。王国维也意识到传世文献关于古史的记载不可一概而论,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不过,相较于层累说关注对“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则强调在“破”和“疑”的基础上,还应有对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记载中的缘饰附会之成分,还要证明其确实性之原型。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经后人篡改、相对可信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去伪存真,这便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其既可证明,也可辨伪,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不过,出于对当时学界疑古风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补正或证伪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已大大超越王国维的时代,既被用来释古、证明,也被用来疑古、辨伪。首先,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指向一致时,前者作为证据证明后者。出土文献一般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同时又有相对确试卷第1页,共14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